文章详情
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古代蜀锦织造过程
记者 刘佳 实习生 邓玉伦 文/图蜀锦、蜀绣、宣纸、老陈醋、唐三彩、景泰蓝……6月17日,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进入第三天,在主会场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内,本届非遗节首次举办的“全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成果展”和“四川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成果展”迎来数十个国家级和省级的优秀非遗项目。
蜀锦织造古代丝织最高水平在 “四川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成果展”展厅内,来自成都市蜀锦织绣博物馆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贺斌和徒弟两人正站在一台仿制的蜀锦花楼木织机上,为游客们展示传统的蜀锦织造技艺。
“我们这台纺织机长约6米,宽约1.5米,高约5米,是根据清代道光年间成都蜀锦机房的原始织机复制而来的。”贺斌告诉记者,作为我省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统工艺,蜀锦织造技艺完全靠口传身授代代相传,光工序就有100多个。
而早在战国时期蜀锦就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到唐代进入鼎盛,成为皇室专用的织造品,蜀锦织造技艺也因此代表着我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最高水平。
在展厅中,一个条长9.1米宽0.5米的《清明上河图》蜀锦引得了不少游人驻足围观,“这是我们用传统织造工艺和现代机械织机相结合织出来的一副作品。”贺斌说,独到的织造技艺,明艳的色彩和特有图案纹饰构成了蜀锦的特有之美。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的交相融合也让这一非遗项目的发展找到了新的途径。
千年造纸术亟待传承发展另一侧的 “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成果展”展厅内,75岁的张逢学指挥着儿子张建昌为前来观看的游客们现场展示楮皮纸制作工艺。两千多年来,陕西省长安区北张村的纸匠们一直使用原始、简单的工具,按照东汉蔡伦发明的复杂、完整的流程,制造着纯天然的楮皮纸,而张逢学正是当地这项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俺们全村70%的人都靠着造纸糊口,俺9岁开始跟随父亲学造纸了。”张逢学告诉记者,造纸是个辛苦活,收入不高、环境潮湿、工序复杂,每造一张纸从选原料到晒纸需要足足72道工序,所以他和儿子两人加起来,一年也最多只能造1万张楮皮纸,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能像他家这样仍然坚持手工造纸的,在北张村仅余下5家人。
张建昌和父亲都是第一次参加非遗节,来成都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楮皮纸制作技艺,为这一非遗项目未来的发展开拓市场。“造纸术在俺们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我们采用的纯天然纯纤维古法制造的纸适用于书画创作,纸张永不发霉,至少能收藏2000年以上,不腐不变质,老祖宗的东西得发扬传承下去,不能埋没了。”张建昌说。
上一文章:以笔带针 筑梦蜀绣
下一文章:送蜀锦 寄长信 成都迎来格莱美